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扩招规模

近期,教育圈内传来一则引人瞩目的消息:多所高校纷纷公布博士扩招规模,这一举措不仅预示着高等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扩充,也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格局。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博士学位的扩招无疑成为了时代需求与教育政策相契合的产物,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扩招背景:社会需求与教育改革的双重驱动

在当前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与高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博士作为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多所高校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教育资源,适时扩大博士招生规模,旨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同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为博士扩招提供了政策支撑。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强调质量与规模并重,鼓励高校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扩招策略:精准定位与特色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多所高校的博士扩招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精准定位和特色发展的战略考虑。一方面,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合理规划招生专业与名额分配,确保扩招与学科发展需求相匹配。例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不少高校加大了招生力度,旨在培养更多能够引领未来科技潮流的青年科学家。另一方面,高校还注重提升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科研设施与平台等措施,为博士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扩招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博士扩招对于广大有志于科研事业的青年学子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它不仅增加了他们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舞台和职业发展前景。然而,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避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如何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保持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导师和博士生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此外,博士扩招还可能对就业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他们将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确保博士毕业生能够顺利融入职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赢。

结语:期待与展望

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扩招规模,是时代需求与教育政策相契合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扩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行动,共同推动博士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高校在博士扩招的道路上走出特色、创出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博士生能够珍惜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博士生扩招 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博士生扩招 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

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

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

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

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

“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

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

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

中国有多少博士?

中国博士人数有94.65万人。

中国现有的博士研究生导师126454人,其中29岁及以下的博导124人。即便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按100万计算、全国人口按141178万计算。中国博士占人口的比重也仅仅只有1/1411.78、万分之7.08。

2022年中国博士招生人数突破13万。2022年将突破13W,预计到2025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超过15W。

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达到50.95万人,参见教育部数据显示:研究生持续扩招,在读博士突破50万人次。每年毕业博士人数在7万人左右。2022年新增在读博士人数大致为当年招生人数减去7万多。

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来进行招生。

博士的历史发展:

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1983年10月19日,我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国内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之后,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制,课程,答辩,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也为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发展迅速,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

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

2012年,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世界各主要国家每100万人中博士比例的差距较大。其中英国最高为348人,日本为125人,中国最少仅为38人。

数据整理自百度、百度百科。

中国有多少个博士?

中国博士人数已达到94.65万人。目前,中国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26,454人,其中29岁及以下的博导有124人。即使按照100万计算累计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以及按照141,178万计算的全国人口,中国博士在人口中的比例也只有1/1411.78,即万分之7.08。2022年,中国博士招生人数超过了13万。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超过15万。2021年,我国在读博士人数达到了50.95万人,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研究生持续扩招,在读博士人数突破了50万人次。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大约为7万人。2022年新增在读博士人数大约为当年招生人数减去7万多。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个人有能力从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产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最本质特征。博士是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时也用于指代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博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通过拥有博士点的普通高等学校和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的招生考试进行。博士的历史发展: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18位博士诞生。1983年10月19日,中国首次培养出了第一批文科博士。至此,国内的学位制度全面趋于完善和成熟。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硕士、博士学位制以来,各院校相继大量招录研究生。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学位制、课程设置、答辩和录取系统基本建立成熟。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已经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从1996年到2006年,11年间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在总体规模上迅速发展,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5,578人增加到35,628人,增长为原来的6.39倍,年均增长率为20.4%。2008年4月,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有700多所,而美国有1,000多所,但中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2012年,根据日本科学技术学术政策研究所的报告,世界主要国家每100万人中博士比例存在较大差距。其中英国最高,为348人,日本为125人,而中国最少,仅为38人。数据整理自百度和百度百科。